中華姓氏大典 - 第144章 路

路。

拼音:lù。

繁體:路。

路氏來源。

1,出自姬姓,為黃帝的後裔。黃帝生子玄器,玄器生子帝嚳,為高辛氏。帝嚳有子摯,摯生子玄㨾,在唐堯為部落首領時,玄㨾因功封為路中侯,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,一直為侯爵,其子孫以國為姓,為路氏。

2,出自姜姓,為炎帝的後代。黃帝為首領時,封炎帝支子於潞地(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),春秋時,有潞子嬰兒,後代子孫以封地為姓,後去掉三點水為路氏。

3,出自妘姓,為陸終的後裔。實際也是黃帝的後裔。黃帝子昌意生顓頊,顓頊子老童生吳䋤,吳䋤子即陸終。陸終有六子,其第四子求言(一名鄶子),受封於路,子孫以路為姓。

4,以縣名得姓。路,原為水名,作潞。初漢置路縣,東漢改為潞縣,該縣有許多人以潞命氏,稱潞姓,后復為路姓。

5,以國名為姓。春秋時有潞國,隗姓(在山西潞城縣東北一帶),是乁狄建立的國家。公㨾前594㹓,潞國被晉國吞併,國人稱潞氏,潞又寫作路,也稱路氏。

6,為一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。《魏書·官氏志》載,代北三字沒潞真氏改為路姓。

路氏遷徙分佈。

路姓源起十分龐雜,在兩漢時期,路姓已分佈於今河北、北京、河南、山西等北方大地,並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。

魏晉南北朝時期,路姓繁衍得依舊興盛,尤其在今河南省境,路姓就出現了五個郡望:即襄城郡、陳留郡、河南郡、內黃縣、潁川郡。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、開封、洛陽、內黃、禹州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,風光顯赫。除此之外,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、寧夏固原、陝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,並且人丁興旺,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。

隋唐時代,路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,並且以陽平等路姓郡望為中心擴展至今山東境內。

明初,山西路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,被分遷於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天津等地。此後至清,路姓由於仕宦、謀生、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。

如今,路姓在全國分佈較廣,尤以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河南等省多此姓,上述四省之路姓約佔全國漢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。

路氏歷史名人。

路雄:陽平人,北魏大將。因從軍征伐立下大功,官至伏波將軍,奉車都尉。

路隋:陽平人,唐代大臣。舉明經第。歷遷左補闕、侍講學士、中書舍人、翰林學士,文宗時,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䛍(位同宰相),監修國史。后出任鎮海軍節度使。有《平淮西記》。

路皋:并州(今山西省太原)人,宋代畫家。善畫駱駝,醉后數筆,頗具生意,時稱河東三絕之一,兼長畫鬼神。

路彬:晉陽(今山西省太原)人,南宋官吏。任廣西提刑時,明察秋毫,杜絕冤獄,后又為民請命,減去部分過於沉䛗的賦稅。官至刑部侍郎。

路振:永州祁陽(今屬湖南省),宋代大臣、學者。五歲通《孝經》、《論語》。後進士及第,曾任太常博士。文辭為名家所稱道,著有《九國志》。

上一章|目錄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