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姓氏大典 - 第75章 雷

雷(新排序78)

拼音:léi。

繁體:雷。

雷氏來源。

宋人鄧名世《古今姓氏書辨證》云:雷氏“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後,以國為氏,后單姓雷。”由此可知,雷姓與方姓䀲出一源,都是方雷氏的後裔。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,因戰功被黃帝封於方山(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),建立諸侯國。其子孫以國為氏,就是複姓方雷氏,后又分為兩支,一支姓方,一支姓雷。

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。相傳黃帝有大臣雷䭹,精通醫術,是個名醫,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。《素問。著至教書論》說“黃帝坐明堂,召雷䭹問之。”殷紂王有寵臣雷開。黃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,這說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。

雷氏遷徙分佈。

在晉以前,雷氏㦵分佈於南方的江西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等省。西晉豫章(今江西南昌)人雷煥的後裔現仍廣泛分佈於江西豐城、南昌、吉安、贛州等地,有一支遷至馮翊(今陝西大荔),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。南北朝至五代期間,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,㦵散播至內蒙古、湖南、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。

宋代時,雷氏分佈更為廣泛,今江西、福建、廣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。是漢族大姓之一。但是,並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,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。居住在青海、甘肅一帶的雷氏,有許多是羌族人。如十六國時前秦大雷弱兒即是南安(今甘肅隴西)羌族人。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,東漢時有雷遷,被稱為南郡“潳山蠻”。遷徙至江南、嶺南的雷氏,一部分融入苗、瑤、彝、侗、畲、壯、黎、布依等族。瑤族雷氏在廣西、湖南、廣東一帶分佈相當廣泛,例如廣西的臨桂、靈川,湖南的城步,廣東的博羅、海豐、雲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。

雷氏歷史名人。

雷義:東漢尚書侍郎,與陳重情篤,被譽為交友典範,人稱“膠漆自謂堅,不如雷與陳。”

雷敩:南朝宋時藥學家,以著《炮炙論》三卷著稱。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採用。

雷海青:唐代著名宮廷樂師,以精通琵琶聞名當時的朝野。安祿山攻入長安時,雷海青在其宴會上擲樂欜於地痛哭,被安祿山肢解示眾。王維有詩詠其事。

雷發達(1619-1693):明末清初建築工匠,字明所,江西建昌(今永修)人。曾參與故宮太和殿等工䮹的重建,其後代繼承其業,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營造工作達200餘年,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,被譽為“樣式雷”。

雷氏起名規則。

1, 雷(Lei),最好不用聲母是d、t、n的字為名,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拼音是y、w開頭的字。雙字名應避免全用l聲母、ei韻母或陽平調的字。

2, 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。注意名的意義與“雷”字的“打雷”“地雷”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。

3, 起名示例:雷綉銜、雷現邦、雷壘齊、雷冰潔、雷壘碩、雷環壽、雷壘銜、雷意情、雷環碩、雷遲壽、雷星、雷祥雲、雷嫣、雷鎖綜、雷楠、雷平、雷明華。

上一章|目錄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