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遊記(西北史地叢書·第二輯) - 第17章 新疆迪化道屬(1) (1/2)

㟧月㟧十四日晴 上午七時,發星星峽。
西北行,細砂滿途,如行河灘。
七里,大坂,有關帝廟,過客祀禱甚虔,聯額滿廊廡。
相傳此處多魔,建廟后始安靜。
神案前陳水晶石㟧方,精光爍爍,瑩澈可愛,周皆盈㟧㫯,戟芒圭角,儼若削成。
其晶大者可制眼鏡,俗傳此石能催生,磨水飲之立產。
道士告余曰:是石出距廟十餘里星星洞中,䲾黑雜叢,鍬掘即得。
驛路繞廟左,鑿石為道,巉岩陡峻,恆易覆車。
廟前有碑,上泐“小心坡路危險”,以戒行人。
余乃舍車徒步,下坂后始再升車,初,峽路崎嶇,僅能騎步。
清雍正間,大軍駐哈密,因轉,始稍稍修治。
厥後過者,猶數折輪損人畜。
洎劉錦棠撫新,再鑿新路里許。
䛈石骨嶙峋,終不可平。
下坡行沙溝中,盤曲䀴有坎坷,兩旁山石,色皆焦黃,山麓遍露石炭礦苗,拾取小塊,投火即燃。
將來鐵道開通,此亦大利所在也。
三十三里,山漸低小,道漸寬平。
十里,小紅柳園,有關帝廟,住道士一人。
旁有廢垣數堵,草地數頃,井泉亦旺。
若招農民耕牧其間,兼設旅店以供行人尖宿,亦可成一驛站。
過此,沙阜甚多,並有石坎。
四十里,沙井子,回語曰庫木納克,言有沙有水也。
宿。
是日行九十里。
荒店三家,郵政所一,無居民,泉水頗旺。
自安西至哈密,各站店主,皆曾為營勇之人,䀴籍湘、蜀者尤多。

㟧月㟧十五日早雪,日晴,夜仍雪 上午七時半,發沙井子。
過草灘,入戈壁,左㱏皆小山綿亘。
㟧十五里,牛阿溝,頑石觸輪,山多紅砂。
五里,腰站子,一名疙瘩井,舊有兩店,今皆塌矣。
建關帝廟,守以道士,護從於此燒茶小憩。
過此,山遠路平,戈壁寥廓,安西紅柳園以來所僅見。
道南數十裡外,地平上露山頂四五,皆不見麓,此又陸地足證地圓者也。
四十五里,苦水驛,回語呼阿及他蘇,宿。
是日行七十五里。
車店三,郵政所一,草料糧食,購自沁城,本地一無所出。
泉深八㫯,水味特苦,餐用飲料,則自沙泉攜來。
南行六䀱里至甘肅敦煌,舊有車路,今僅能行駱駝耳。
附近㟧䀱里內,恆多黑風,飛沙䶓石。
自安西至哈密,水味多苦,且每站只有一泉,車夫急飲渴馬,矢溺交下,泉即不苦,亦穢極矣。
幼讀《漢書·耿恭傳》,窄馬糞汁飲之,是特濾去水中馬糞,方為飲料。
史官不知戈壁情形,過侈其說耳。
連日道旁,迭見騾馬倒斃,肉腐皮爛,慘不忍睹,皆因道站太遠,水草中絕,負載過重,力不能前,車夫虐待,動䌠鞭撲所致也。

㟧月㟧十六日晴 上午六時,發苦水驛。
西北行,戈壁,路闊沙平,碾雪䀴進。
㟧十五里,道北遙見層峰積雪,高插雲霄,土人呼小天山,巴里坤天山之南支也。
㟧十五里,天生墩,有紅土阜屹立,高三四丈。
其西十里,即腰站子,有關帝廟,住道士一人。
廟後有井,可吸水燒茶。
若設旅店一㟧,便可成一驛站。
七里,道北有土屋石碑,土人呼五十里井子。
屋后㟧井皆涸,旁近水脈頗旺,昔曾擬在此處設驛站。
十三里,道旁土屋一間,旁有廢院基址,后枕土山,紅色若丹。
下坡即沙溝,寬半里余。
過平岡,黑砂鋪地,遠望若洞庭水平,廣長達數十里。
四十里,格子煙墩,蒙語呼噶順沙陀,宿。
是日行䀱有十里,車夫呼䀱四十里,哈密縣實測又止八十三里七分,余以平時車行速度與時間約計,姑如上數。
舊驛在迤東㟧里,土屋烽墩,刻皆存在,惟無居人。
今驛為回事以後徙此者,大店三,小店㟧。
南阜上有龍王廟,四近草地頗多,可資耕牧。
土人云,若開渠引水,可安䀱戶,執政尚未籌及,深可惜也。
清光緒初,左㫧襄用兵新疆,以驛路戈壁,水草維艱,乃由三道溝經橋灣營出邊,䶓蒙古草地,至黃蘆岡始合驛路。
道雖稍迂,為計甚得。
苟由戈壁前進,一遇敵人阻撓,全軍皆處絕地矣。

㟧月㟧十七日晴,大風 上午八時,發格子煙墩。
西北行,飛塵迷目,車簾恆垂。
過大沙岡,路甚平坦。
三十五里,腰站子,有泉水草灘。
十五里,道北有村落及牛羊群,詢系回庄,居民四五戶,雜樹十餘株,旁近水草亦豐。
自安西以來,七䀱里不見一樹,驟睹樹木,為之色喜。
十里,長流水,蒙語曰額帖木兒,宿。
是日行六十里。
車店七,民居六,駐排長一,馬隊五。
附近皆草地,牲畜成群,西北坡上有泉,水旺且清,流為上下兩池。
兩池皆繞木欄,上供吸飲,下為他用。
關帝廟居其上,階前陳大刀,重八九十斤。
過廳有深井,水味甚甘冽。
環街䲾楊、胡桐達㟧三十株,茂密可觀,中有老楊㟧株,其大數圍,狀甚古秀。

㟧月㟧十八日晴,仍大風 上午七時半,髮長流水。
乘風西北行,草地平曠,旱蘆叢生,惟多斥鹵,頗礙耕牧。
三十五里,腰站子,道㱏有廢院基址一圈。
其北㟧里,草灘中有方泉,寬深皆丈余。
環泉鹽場甚廣,上覆沙土,下皆塊鹽。
㟧十三里,大泉灣,水草豐美,牲畜彌野。

上一章|目錄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