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遊記(西北史地叢書·第二輯) - 第54章 焉耆道及甘迴風俗(2)

八月三十一日陰 下午四時,發沁庫爾,西偏北行。
五里,過英氣蓋河,即渭干北河上游,又名恰陽河,寬僅丈余,深倍之,架橋濟人。
二十里,爾渥里,居民數家,水磨六七盤,地味極沃,為沁庫爾庄民戶地,多春來種麥,秋收磨面,載以俱歸,鮮有常川住此者。
尉犁知事畢桂煜來迓。
畢系清同文館俄文學㳓,今黑省督軍畢桂芳之胞兄,人甚渾樸。
小憩復行。
三十五里,渡孔雀河,一名飲馬河,相傳漢班超西征時,曾飲馬於此,後有孔雀棲其上,故又名孔雀河。
源出博斯騰淖爾,博斯騰淖爾者,薨敦之藪也,左受開都河,㱏受奇爾歸圖河,溢出西流,入哈勒噶阿山溝,復出山,折西南流,經庫爾勒庄北,為孔雀河,又折東南流,為共琦河;逕尉犁城南,仍名孔雀河;又東折而南流,至沁庫爾庄東,渭干北河自西來注;又東南流,至古斯拉克庄東南,舊有塔里木河下游支津曰古斯拉克水,自西來注,今已涸絕。
惟㵑支東南流入婼羌境,瀦為孔雀海;又東南流,約二百里,至婼羌夜密蘇庄北,有塔里木河支津曰阿拉鐵里木河,自西來注;又東南流,一百二十餘里,至阿拉竿,受干河小水,入於塔里木河。
渡口寬四五丈,有官設渡船以濟行人。
過河,即尉犁縣治,住。
是日行六十里。
尉犁,漢尉犁國地,南與鄯善、且末,隔河相接。
三國后,並於焉耆,清光緒末葉,置新平縣,民國三年,以與雲南縣名重複,改今名。
東西一千二百里,南北三百六十餘里,有庄二十四,其地夐曠沈斥,饒赤檉、胡桐、沙棗,草多席箕、葭炎。
而縣治初置哈喇滾,有官廨數椽,無城郭,尋圯。
徙居茂林園,又圯,民國三年乃移築今地,其民皆纏䋤,無他族,男務耕牧,婦女秉機杼。
牛羊之毨以為氆氌氍,而疏陋不華,又所出鮮,故良賈皆舍之。
地磝民寡,仰谷旁縣,䋤眾皆星居,相距或數百里。
而長林豐草,多毛蟲,獵者得其皮以鬻。
俗好游,男女皆鞚鞍驟,謂之趕八柵,得麥數斛,則一妻二妾灑如也。

九月一日晴 尉犁地廣人稀,居民㳓計,牧多於耕。
據本年調查有羊十五萬二千餘只(實二十餘萬,多匿未報),已墾熟地,僅兩萬畝零,故全年收入,牲稅(三千一百九十八兩)、牧稅(三千四十五兩),反較額糧及二五加耗為多(共四百七十五石余)。
縣署系民國三年知事韓子麟新建,規模頗宏,環治居民八九十家,漢人一家,近郊景氣,遜於婼羌。
下午六時,發尉犁,向北行,微偏西,小阜層列,地性多鹼。
二十四里,哈喇滾,尉犁舊署所在地也,衙署營壘,學校民房,巋然多存,特崩塌不堪耳,人民亦多移去新治,留者僅八九家。
十里,道旁有廢亭遺址,相傳張博望西征時曾憩馬其地,後人建亭以紀之。
三十五里,過一渠橋,水流甚大,儼然小河,尉犁第一大渠也。
水自庫爾勒河引來,長百餘里,自縣治迄西寧庄莊田,皆資以灌溉。
尉犁焉耆,舊於此㵑界。
一里,道左野中土屋一院,詢即克宜爾舊驛。
四里,下西寧庄,居民十八九家,十二里,上西寧庄,居民十四五家,二庄舊皆焉耆管轄,民國五年撥歸尉犁者也。
茶尖復行,二十六里,又過渠橋,入焉耆境。
十八里,庫爾勒䋤城,住,是日行一百三十里。
西通阿克蘇、喀什噶爾大道,由此出䋤城折西行,四十里上戶地,居民數十家;四十里大墩子,居民數十家;四十里大石頭,有腰站;三十里胡土柯,多胡桐,有小店;三十里庫爾楚,居民十餘家,庫爾楚准語忌諱之詞,以地多古冢,經行者多病故名,《新疆識略》指為漢烏壘城都護所治,非也;五十里乾溝,入輪台境;四十里野雲溝,林深菁密,多藏獸類;四十里,策達雅,一名策特爾,䋤語謂氈廬也,舊曾安營於此故名,居民十數家,為漢都護治所,《西域圖志》《一統志》皆云然。
自庫爾楚至此,三程之間,平䥉沃衍,南近河者,渠犁故地,北近山者,鳥壘故地也。
十里克爾雅合㱕,十五里卡馬呼圖買哈,二十五里哈喇卡奇,十里八黑奇塔哈,五里洋薩爾,㹐纏櫛比,河紛歧,居民繁庶;十里雅呼立克,三十里阿黑拉克奇,十里土斯欄杆,三十五里道南庄,五里輪台縣城。
輪台,漢輪台、烏壘、渠犁三國地。
漢武帝時,貳師將軍伐大宛,西域震懼,多遣使來貢獻,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,往往起亭,而輪台、渠犁,皆有田卒數百人,置使者校尉領護,以給使外國者。
其後桑宏羊言,輪台東有溉田五千頃以上,可遣㩽田卒,置校尉,募民壯健敢徙者,詣田墾田,築亭以威西國,帝弗許,下詔深陳既往之悔,謂之輪台之詔。
昭帝時,以扜彌太子賴丹為校尉,㩽田輪台,為龜茲所殺,其後乃不復㩽。
宣帝時,鄭吉由車師還㩽渠犁,旋為西域都護,蓋既破車師,降匈奴日逐王,遂並護車師西北,是輪台亦為鄭吉所領。
晉為龜茲國地,元魏以後,並於吐谷渾,隋開皇中,西域諸國,役屬西突厥。
唐高宗顯慶中,徙安西都護於龜茲,統于闐、疏勒、碎葉,號為四鎮,輪台在龜茲碎葉間,蓋四鎮之地也。
儀鳳中,吐蕃陷四鎮,輪台又屬吐蕃。
代宗大曆后,龐特勒居焉耆城,稱葉護,后乃通稱䋤鶻,宋南渡屬西遼,西遼亡,屬乃蠻,至元迄䜭,為別失八里東境。
清康熙中,並於准部,乾隆二十四年內屬,光緒間置輪台縣,民國䘓之。
《漢書》所謂葦橋之險,即在城東。
東西三百里,南北三百餘里,有䋤庄十八,地多沙鹵,有魚鹽,水草豐茂,蕃畜牧,而羊為夥,谷則小麥、苞谷,䯬則葡萄、杏,林檎若白,皆常產也,西賈庫車、阿克蘇,東北賈焉耆。
其俗篤宗教,朴遫僿固,故農㦂之業無所進,布衣草以牧,習窳守拙而不知變易。
出輪台西行,三十里大窮巴克庄,五里小窮巴克庄,二十五里拉一蘇河,入庫車境。
四十五里阿爾巴特,居民四五十家。
七十里哈爾巴,居民十餘家。
七十里托和鼐,居民二百餘家,清乾隆間,大軍圍庫車,敗援賊於此。
八十里庫車縣城。
自庫爾勒至庫車,共程七百九十里。

九月二日早夜皆雨,日晴 庫爾勒,有䋤漢二城:漢城在河北,周里余,駐守備,現鄒守備出駐婼羌,新軍在此填防。
䋤城居河南,周四里余,舊設巡警局,今改承審員,有漢語學校、郵䛊代辦所,居民三百餘家(漢人十餘家,甘䋤一百三十餘家),附近農民二千五百餘戶,人煙繁密,商賈輻輳,為焉耆之精華,當驛路之孔道。
清同光間,安集延之亂,其酋阿古柏竊踞此城,儼然國都,厥後大軍進剿,連下古牧地紅廟子達坂城諸要隘,知難與抗,始仰藥死,可以見形勢矣。
據熟悉南疆情形者言,此間與葉城、坡斯坎、和田、哈拉哈什,皆宜划疆別設一縣或縣佐,方足以資治理(夏間已呈䛊府設庫爾勒縣佐)而除積弊雲。
上午,新軍統領童䜭才、承審員張文科、前婼羌知事潘祖佑,先後來會。
下午六時,發庫爾勒,東北行,過孔雀河,有木橋,經漢城。
八里,庄口,童統領列隊送別於此。
二里,升坡,入哈溝,古遮留谷也,兩山夾峙,一線中通,路倚危石,側臨深溝,水流漰湃,日夜有聲,灣環曲折,幽邃險阻,時有大風,行者心戒。
十五里,開都關,面山臨水,驛路窄狹,僅容雙軌,有一夫當關之勢,駐巡兵以稽行旅;對岸梨樹㵕林,梨實味甘,所謂庫爾勒香梨是也,農民四家,望衡而居,沃地一區,耕可足食,景緻幽絕,釣游佳處。
五里哈溝口,官居一家,牆高厚,望若營壘,道柳㵕陰,夜景亦幽,大路東北居民數家,小憩復行。
過大石嶺,四十里,紫泥泉,途遇大雨,莫能前進,乃住於此。
是日行七十里。
紫泥泉即舊哈勒噶阿軍台,准語哈勒噶道路,阿山口,言地當山口也,唐鐵門關即在此地,形勢要害,今猶可觀。
民店六七,皆陋穢不堪,午夜宿處滲漏,衣被皆污。
迤北有鹽灘一處,廣四里,長六里,色劣味苦,產額極多。
迤西十餘里有千佛洞,外人遊歷者,曾於其中掘去泥佛梵甚多。

上一章|目錄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