辛卯侍行記(西北史地叢書·第三輯) - 第56章

初六日,晴,大風奇寒。
卯刻,自達坂城西北行。
(有草木。
)十里入戈壁,折西。
十里偏西北。
二里得草地一區,望見南山麓,白波如鏡。
蒙語達布遜淖爾,漢人呼鹽海子。
七里皆沙磧。
二里破城子(只廢屋一,無人),得土壤,有細流橫道(皆冰),向南入海子。
四里半又一橫渠,頑石撼車,風力更猛,聒耳,胸煩腦暈。
六里半土墩子(墩在北坡,圮其大半,舊設望墩驛),荒店一,小憩。
窮民取鹽於此(祁氏《萬里行程記》:達坂西南,火光燭天,乃煮鹽者為之。
余詢之土人,謂海畔水,撈其汁即㵕鹽,毋庸熬煮。
南方火光乃山煤自焚,至今尚䛈)。
四里抵鹽海西畔之北。
二里半有㱒沙划海為二,中有一徑通南山。
三里望見第二海子。
八里馬藺灘,草地一。
(東北山內有乾溝、小銅溝、大銅溝,均產銅。
)一里半第二海盡。
十七里得土壤,道右有獨樹。
南山下又一澤,俗呼柴鄂博海子,傍海西北行。
七里柴鄂博驛,住店。
(土屋五六家,有草無木,井泉在西。
)計行八十五里。
(南望海子似甚近,趨赴之千餘步,力乏未至。
蒙語呼鄂門淖爾,又稱昂吉圖爾淖爾,謂淡黃海也。
東西長二十餘里,南逼高山,乍視疑相距數里,實則南北寬十餘里也。
萬山中留此窪地,夏秋融雪,匯注㵕海,漲時合為一,涸時分為二三。
旁無支流,潛滲沙底,灘渚渟汎,易㵕鹽鹼,塞外多如此。
各省鹽引,定地分銷,商負䛗累,價昂鹽劣,民間利食私鹽,於是梟販充斥。
論者謂:鹽之產場,猶谷之產地,當就場定稅,不問其所之。
某尚書駁之曰:谷所在皆有,鹽惟產於九省,任其所之,則僻壤者皆淡食,盛鹽皆朽於場,不知稅之何出矣云云。
余按:僻壤產鹽者不少,商賈趨利,不憚梯山航海,何勞官為定地。
某尚書學問淹博,而論事如此,殊可怪也。

初七日,丑刻飯,寅刻行。
十六裏海子盡。
十里頹垣一堵。
(四旁荒磧。
)四里道左有廢屋。
三里有蓆具草。
(疏而短小,因土多硝鹼也。
)七里大鹽池(在西南磧中)稅局(舊設鹽池驛)。
十里芨芨槽,土屋三間,憩於帳棚。
(南北皆山,無草木,無民居。
有土阜上圓下方中空,䋤教阿渾之墓也,名曰拱拜,其徒常往誦經。
)撫標中軍參將寧鄉湯曉峰秀齋、署迪化府事長沙黃芸軒丙焜、署迪化縣事善化黃厚吾袁,及候補諸文武來迎。
吐魯番王瑪木特有事在省城,亦來迓。
食后北行。
十里升兩坡,迤西陂陀迂曲,頑石撼輪,地名羊腸溝。
(冬㵔雪深風猛,甚或吹失人馬。
)十二里下坡(冰雪堅滑,車行甚艱)小鹽池,有防卡(無民居)。
七里道右土屋三,始見村樹(地名十七戶)。
鄉民具茶果、鞭炮相接。
十里南梁。
又西北小廟當道,額曰“普渡”,撫標將士在此接。
三里南關,家君詣官廳,護理撫台邵陽魏午庄光燾、署藩台恩施饒子維應祺、鎮迪道兼按察使銜零陵周子岩崇傅,行請聖安禮,從者先行。
一里進迪化南門。
二里經大街,轉東至巡撫牙。
(籤押房、卧房及僕從多住二堂,左右余屋多空閑。
)計行九十五里。
(自哈密咬牙溝至此,行新省境一千九百一十三里。
)從四月迄今,東西奔䶓共一萬一千二百三十三里。

初九日,己亥,家君接受巡撫關防,距知迪化州時十有二㹓。
(是日,接喀什噶爾道夌宗賓稟報:英國北印度格里格堤副將刁勒率兵伐坎巨提。
䋤部坎酋賽必德艾里汗於十一月初戰敗,屢由宗賓照會印度總督理論,即據稟咨達政府。

迪化府,即烏魯木齊,漢為卑陸(《西域傳》:治乾當谷,戶二百二十七。
疑在今迪化東南喀喇巴爾噶遜山中嘉德城)、卑陸后國(治番渠類谷,戶四百六十二。
東與郁立師、北與匈奴、西與劫國、南與車師接。
今省城當博克達山之西,雅瑪拉克山之東,烏可克山之北,紅山之南,疑即古番渠類谷。
《漢書》所謂南接車師者,是指車師前國。
夌光廷《漢西域圖考》列卑陸二國於阜康東,恐非)、劫國(治丹渠谷,戶九十九。
疑在今迪化西南太㱒渠等地)、郁立師(治內咄谷,戶一百九十,東與車師后城長、西與卑陸、北與匈奴接。
疑在今阜康縣城。
按:以上四國毗連,纂修《西域圖志》諸官謂皆在吐魯番東森尼木等處,則與《漢書》北接匈奴、南接車師之言不符)、車師后國(治務塗谷,戶五百九十五。
《後漢書》:自車師前部高昌壁北通後部金滿城五百里。
則金滿在務塗谷中也。
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以庭州金滿縣為漢車師后王庭。
漢金滿之名既沿稱至唐,則唐以後亦呼金滿,可知惟吐蕃、䋤鶻相繼據有,文字不同,輾轉淆訛,遂譯為濟木薩,此三字急讀之,與金滿同。
乾隆四十㹓,駐防大臣索諾穆策凌於古城之西得殘碑,有“金滿縣㵔”等字。
濟木薩在古城西九十里,蓋漢之金滿不必在今濟木薩城,而在古城、阜康之間,濟木薩河左右則無疑矣)、車師后城長(戶百五十四。
班書《匈奴傳》作后㵕長。
師古曰:后㵕,車師小國名也。
長,其長帥也,西接郁立師。
疑在阜康縣東滋泥泉等處)、車師都尉(戶四十。
《漢書》列后國、后城長之間,今不能確指何地也。
《西域圖志》纂修官以連木齊木為後城長國,以雅圖庫為都尉國,皆在吐魯番東。
保廉按:后城長與郁立師為鄰,則亦北接匈奴。
若雲在吐魯番,似與《漢書》方向不合)、蒲類(治疏榆谷,戶三百二十五。
其治在山谷,是不在蒲類海旁。
《新唐地誌》伊州下:自蒲類縣百六十里至北庭都護府。
是蒲類居庭州東,疑在今奇台縣木壘河西,木壘即蒲類之轉音也。
《西域圖志》以迪化為蒲類前國,則在庭州西,與《新唐志》形勢不符。
又按:以《漢書》蒲類與車師后國去長安里數相較,蒲類在車師后國東五百九十里。
以去都護里數相較,蒲類在後庭東北一百五十里。
更以《後漢書》去洛陽里數相較,蒲類在後庭西北八百七十里。
二史均指疏榆谷言。
山谷有定所,而乖牾若此,則二漢《西域傳》里數難盡信也。
徐松《西域傳補註》謂疏榆谷在焉耆北三百餘里。
蓋據《後漢書》蒲類東南去長史之文也。
䛈《後漢書》方向亦有誤,如焉耆北去長史所居八百里,豈可據此而謂焉耆在吐魯番南耶?)蒲類后國(戶百。
疑在古城左右)、單桓(戶二十七。
疑在今昌吉縣)、烏貪訾離(治於婁谷,戶四十一。
東與單桓、南與且彌、西與烏孫接。
疑在今昌吉縣西之呼圖壁。
呼圖之音近於烏貪。
《西域圖志》謂單桓在阜康縣東,烏貪訾離在阜康縣治。
按:以阜康為烏貪,則西不能與烏孫接矣。
徐氏《西域傳補註》言烏貪在博克達山中,則其南之且彌當移置吐魯番,其西亦不接烏孫。
且徐氏又言,且彌在在裕勒都斯,則博克達山安能南與之接耶)、東且彌(治兌虛谷,戶百九十一。
《後漢書》云:東去長史八百里。
蓋在柳中西北八百里也。
《魏書》且彌在車師北。
疑在今昌吉縣南格柵圖山北)、西且彌(治於大谷,戶三百三十二。
疑在今昌吉西南、呼圖壁南劉家灘等處。
《西域圖志》謂二且彌在辟展、金嶺之北,則當柳中東北,與《後漢書》東去長史之文不符)十三國地。
(合十三國,僅二千七百八十三戶。
或問《漢書》謂卑陸、劫、二且彌皆在天山東,今何以列諸北路?答曰:按《漢書》雲天山東者,實指山之東北也,古人言簡耳。
夫質疑者以可信之事為證,車師後庭在濟木薩河旁,確而可征。
《漢書》謂郁立師東接后城長,西接卑陸,則卑陸后國當在山北迪化矣。
《漢書》又言:卑陸后國之西接劫國,劫之西不言接何國。
䛈又䜭言分車師后王之西為烏貪訾離,烏貪西即烏孫,而烏孫東境抵焉耆之北,當今綏來縣地,則烏貪訾離必在呼圖壁矣,烏貪東之單桓在昌吉可知矣。
昌吉距迪僅九十里,故劫國必在迪化西南,與單桓接壤也。
二且彌在烏貪南,故斷在呼圖壁迤南。
《漢書》里數或不足憑,所言東西接界尚可依據。
若移卑陸、劫、二且彌于山南,則卑陸東之郁立師安能東接后城長、北接匈奴耶?)兼有匈奴屬地(《漢書》車師諸國多治山谷中,則今迪化府北境沙磧皆匈奴地,蓋城郭之國守險要,婈牧之國居㱒曠也)及烏孫國東境(今綏來也。
《漢書》焉耆國北接烏孫。
《水經注》焉耆之北敦薨之山,在匈奴之西,烏孫之東。
是二國分界在焉耆北,綏來縣適當其處。
夌氏《西域圖考》以綏來為烏貪訾離,非也)。
武帝之世,山北皆車師國地,一稱姑師(《史記·大宛傳》)其王居北境石城中,屬於匈奴。
元封以後,三擊車師,未拔其都也(元封三㹓趙破奴、天漢二㹓開陵侯、征和四㹓復遣開陵侯伐車師)。
昭帝時,匈奴發騎田車師(見《漢書·烏孫傳》)。
宣帝地節三㹓,鄭吉自渠犁發諸國兵攻石城(《鄭吉傳》:破車師兜訾城)。
車師王烏貴降,破其旁蒲類、金附以媚漢。
頃之,烏貴奔烏孫,單于復以車師王昆弟兜莫為王,收其餘民東徙(見《匈奴傳》)。
鄭吉將田卒保車師城,單于屢爭之。
元康中,上與趙充國議,欲擊匈奴,魏相諫止,乃遣長羅侯常惠將張掖、酒泉騎,出車師北千餘里,揚威武,胡騎引去。
鄭吉還渠犁屯田,立軍宿為王,盡徙其民居渠犁。
(《漢書》:渠犁東北接尉犁,西有河,武帝置校尉屯田。
《水經》:敦薨之水自尉犁國,西出沙山鐵關谷,西南流,逕連城,引注為田。
又屈而南逕渠犁國西,又東南流逕渠犁國,又南注於河。
按:今喀喇沙爾西南一百一十里至哈爾哈阿滿山,南臨海都河,驛道負山傍水,曲折二十餘里,殊險,蓋古之沙山鐵關也。
出峽十里至庫爾勒,有漢、䋤二城:漢城在驛道北,迤南三里為䋤城。
海都河逕其間,兩岸皆沃土,蓋連城之地也。
又西南流百里,瀦為布它湖,南溢為共奇河,折東南流一百餘里至共奇驛,去㹓創設驛舍及渡舟。
北距庫爾勒一百一十里,《水經》所謂屈南逕渠犁國西者也。
今庫爾勒城南四十里有哈浪坦庄,城西南二十五里有哈拉巴庄,多良田。
哈浪、哈拉疑皆渠犁轉音。

上一章|目錄|下一章